欢迎来到中科研究院网!

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: 首页 >  成果展示 >  政策解读

【政策解读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

发布时间:2024-12-13 阅读量: 作者:陕西中科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

一、会议背景与重要性

背景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在每年年底召开,旨在总结当年经济工作,分析当前经济形势,并部署下一年的经济工作。

重要性:会议释放出的政策信号,对于稳定市场预期、提振市场信心、指导各界人士统一认知和作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。


二、会议内容与特点

分析当前经济形势:会议全面总结了2024年经济工作,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,指出了经济运行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,以及有利条件。

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:会议明确了202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、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。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相关会议精神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。

强调政策协同配合:会议要求加强财政、货币、就业、产业、区域、科技、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,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,确保政策同向发力、形成合力。

突出高质量发展:会议强调要推动高质量发展,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,着力扩大国内需求,深化重点领域改革,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,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。

打好政策“组合拳”:会议要求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,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、针对性、有效性。财政政策强调增量,货币政策重回宽松,各类政策将加大协同配合力度。


三、2025年经济工作要点

会议要求,2025年要坚持稳中求进、以进促稳、先立后破,多出有利于稳预期、稳增长、稳就业的政策,在转方式、调结构、提质量、增效益上积极进取,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。具体部署包括:

1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: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,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、新模式、新动能,发展新质生产力。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,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

2着力扩大国内需求: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,扩大有效益的投资,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。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,培育壮大新型消费,大力发展数字消费、绿色消费、健康消费等。

3深化重点领域改革:要谋划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举措,为推动高质量发展、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持续注入强大动力。不断完善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的体制机制,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。

4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:要加快培育外贸新动能,巩固外贸外资基本盘,拓展中间品贸易、服务贸易、数字贸易、跨境电商出口。放宽电信、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,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,持续建设市场化、法治化、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。

5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:要统筹化解房地产、地方债务、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,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,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,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的合理融资需求。

6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:要严守耕地红线,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,健全粮食价格形成机制,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。因地制宜推动兴业、强县、富民一体发展,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。发展现代化都市圈,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,大力发展县域经济。

7加大区域战略实施力度:要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、区域重大战略、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叠加效应,积极培育新的增长极。提升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,深化东、中、西、东北地区产业协作,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湾区经济。

8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: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,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。推动“三北”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,加快“沙戈荒”新能源基地建设。建立一批零碳园区,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,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、碳标识认证制度。

9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:要促进重点群体就业,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,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。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。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,制定促进生育政策。发展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,扩大普惠养老服务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加强公共安全系统施治。


四、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与影响

财政政策更加积极:会议提出要提高财政赤字率,确保财政政策持续用力、更加给力。预计2025年将明显增加财政支出规模,提高财政支出增速,广义赤字率大概率高于2024年。

货币政策适度宽松:会议将货币政策定调为“适度宽松”,改变了自2011年以来“稳健的货币政策”基调。预计2025年央行将继续实施有力度的降息降准,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。

扩大内需置于首位:会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、提高投资效益,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。这是畅通国内循环、促进经济平稳可持续运行的内在要求。

科技创新引领发展: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,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。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,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。

本文标签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