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来到中科研究院网!

页面位置页面位置 : 首页 >  成果展示 >  政策解读

【政策解读】2025版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》修订内容详解

发布时间:2025-08-22 阅读量: 作者:陕西中科区域经济规划研究院

2025版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》修订内容详解

为贯彻落实中央要求,进一步发挥生态文明示范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,生态环境部修订了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》,经研究院详细对比,以下从延续性内容、修订内容、未来关注重点三个方面,详细解读2025年版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管理规程》相较于2024年版本修订的主要内容及意义:

一、保持核心框架与原则,强化政策稳定性

2025年版《规程》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旧版的核心框架、基本原则和管理目标。总则部分(第一至三条)依然明确了“两山”基地的定义、创建目的(探索转化路径、总结推广经验)和制定依据(中央关于创建示范活动的规定)。申报条件(第五条)的核心要求——生态环境优良、转化案例突出、经验可推广可持续——保持不变,体现了对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的持续坚守。监督管理章节(第十四条及以后)的核心机制,如年度自评估(新版第十四条)、省级日常监管(新版第十五条)、部级综合考评(新版第十六条)、警告与整改(新版第十七条)、撤销称号(新版第十八条)、复核评估(新版第十九条)以及称号终止(新版第二十二条)等核心监管流程和退出机制均得以延续。这些延续性内容确保了“两山”基地建设管理的政策稳定性和连贯性,为地方持续开展创建工作提供了清晰的预期和稳定的制度环境,有利于巩固前期成果,避免政策频繁变动带来的不确定性。


二、修订内容聚焦精准化、规范化和可操作性,提升管理效能

2025年版《规程》的修订主要集中在优化流程、细化标准、强化约束和增强指导性上,旨在提升管理的精准性、规范性和可操作性:

指导思想更明确。新版总则第一条开宗明义增加了“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”,进一步突出了政治引领和理论基础。

建设原则更完善。第三条在建设原则上新增“注重实效”,强调创建工作要追求实实在在的转化成果,避免形式主义。

申报流程更清晰。简化了申报材料的描述(新版第七条),将旧版“实施方案”的要求整合到更前置的环节(体现在省级审核环节强调实施方案),明确申报材料核心为申报函、典型案例/经验报告、条件符合说明及佐证材料。对无明确管理机构的情况(第四条),表述更简洁。特别重要的是,新增了“生态环境部每三年命名一次”(第三条),使命名周期制度化、透明化。

禁止申报与退出情形更精准。第六条(禁止申报)细化了“重大生态破坏事件”的例外(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除外),更具合理性。第六条第六款新增了具体的数据造假情形(人为干扰监测站点被数据替代、监测数据造假移交司法机关),并扩大了“弄虚作假”的覆盖范围。第十七条(警告情形)整合调整,将“重特大事件”移入撤销条款(第十八条),新增“长江经济带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警示片披露问题”作为警告情形,体现对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的重点关注。明确整改期限可依据“省级党委政府整改方案时限要求”。第十八条(撤销情形)结构更清晰,将“发生重特大事件(含例外)”单列为第一款;第二款整合了逾期未整改、整改未通过、整改期内再犯等情形;第三款专门针对数据造假(与申报禁止条款呼应)。

复核评估周期调整。新版第十九条将复核评估周期由旧版的“每五年”对已命名地区复核,调整为“每三年对已命名年满六年的地区”复核,意味着一个地区获得命名后,首次复核在命名满六年时进行,后续每三年一次。这给予新命名基地更长的建设巩固期。

新增量化评估体系更明确。最重大的修订是新增了《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实践创新基地建设成效评估参考指标》作为附件。该附件构建了“守护绿水青山”“推动‘两山’转化”“建立长效机制”三大目标层,下设环境质量、生态状况、民生福祉、生态经济、生态补偿、社会效益、制度创新、资金保障等任务层,并设定了23项具体指标及其目标值(如PM2.5持续下降、饮用水达标率100%、EQI变化、生态产品产值占比稳定提高、公众满意度>95%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结案率≥90%、生态环保投入占GDP比重>3%等)。这为“两山”基地的建设成效评估提供了系统化、标准化的科学依据,彻底改变了旧版缺乏具体量化标准的状况,使遴选命名、年度评估、复核评估、警告撤销等所有环节的评判有了可衡量、可比较的硬杠杠,极大提升了管理的客观性、科学性和公平性。

监督管理要求更具体。新版第二十一条明确了复核评估材料的具体内容要求(需包含警告及撤销情形涉及情况佐证)。第二十四条对工作人员和专家的要求描述更具体(核查、复核中需遵守八项规定、回避、廉洁、科学务实等)。


三、未来关注重点:动态监管、长效转化与品牌价值

结合修订内容,未来“两山”基地建设管理将重点关注:

动态监管与数据真实性。新版对数据造假“零容忍”的态度(体现在申报禁止和撤销条款)以及新增的量化指标体系,意味着对日常监管(尤其是环境监测数据、成效数据)的真实性、准确性要求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。利用“管理平台”进行信息填报和审核将成为常态,动态监管能力建设是关键。

量化指标体系的落地与应用。如何科学、公正地运用《评估参考指标》进行评价,如何根据地区差异合理调整指标权重或目标值,如何确保数据采集的规范与可比性,将是未来实践的核心挑战和关注点。这套指标是指引建设方向的“指挥棒”。

“两山”转化的实效性与长效性。“注重实效”原则的写入和量化指标的引入(如生态产品产值占比、生态经济比重、公众满意度等),要求基地建设必须产生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并能形成可持续的转化机制(制度创新、资金保障)。避免“重申报轻建设”“重牌子轻实效”。

经验模式的可复制性与推广。尽管是延续要求,但在量化评估的背景下,“可复制、可推广、可持续”的典型案例和模式提炼将更加注重其普适性和示范价值,成为衡量基地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。

品牌维护与风险防控。警告退出机制的完善(特别是对重大事件、数据造假、整改不力的严厉处置)和定期复核评估,意味着“两山”基地称号的“含金量”与其动态表现紧密挂钩。地方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风险的防控和称号品牌价值的维护。

本文标签: